紫荊— 滿樹的嫣然
來源:萊泰園林
時間:2017-09-20 01:31:49
物種介紹
紫荊
:豆科紫荊屬,落葉小喬木或灌木
別稱:裸枝樹,
紫珠
特點:叢生或單生灌木,高2-5米;樹皮和小枝灰白色。原產于中國。性喜歡光照,有一定的耐寒性。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,不耐淹。萌蘗性強,耐修剪。皮果木花皆可入藥,其種子有毒。是家庭和美、骨肉情深的象征。
市場參考
形態特征
葉:葉紙質,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,長5-10厘米,寬與長相若或略短于長,先端急尖,基部淺至深心形,兩面通常無毛,嫩葉綠色,僅葉柄略帶紫色,葉緣膜質透明,新鮮時明顯可見。

花:花期3-4月;花紫紅色或粉紅色,2-10余朵成束,簇生于老枝和主干上,尤以主干上花束較多,越到上部幼嫩枝條則花越少,通常先于葉開放,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則與葉同時開放,花長1-1.3厘米;花梗長3-9毫米;龍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紋;子房嫩綠色,花蕾時光亮無毛,后期則密被短柔毛,有胚珠6-7顆。

果:果期8-10月,莢果扁狹長形,綠色,長4-8厘米,寬1-1.2厘米,翅寬約1.5毫米,先端急尖或短漸尖,喙細而彎曲,基部長漸尖,兩側縫線對稱或近對稱;果頸長2-4毫米;種子2-6顆,闊長圓形,長5-6毫米,寬約4毫米,黑褐色,光亮。
生態習性
萌芽力強,耐修剪。暖帶樹種,較耐寒。喜光,稍耐陰。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,不耐濕。
分布區域
產我國東南部,北至河北,南至廣東、廣西,西至云南、四川,西北至陜西,東至浙江、江蘇和山東等省區。為一常見的栽培植物,多植于庭園、屋旁、寺街邊,少數生于密林或石灰巖地區。模式標本采自北京(栽培植物)。
管理養護
紫荊喜濕潤環境,以保持土壤濕潤不積水為宜。夏天及時澆水,并可葉片噴霧,雨后及時排水,防止水大爛根。入秋后如氣溫不高應控制澆水,防止秋發。入冬前澆足防凍水。紫荊喜肥,肥足則枝繁葉茂,花多色艷,缺肥則枝稀葉疏,花少色淡。應在定植時施足底肥,以腐葉肥、圈肥或烘干雞糞為好,與種植土充分拌勻再用,否則根系會被燒傷。
紫荊在園林中常作為灌叢使用,故從幼苗撫育開始就應加強修剪,以利形成良好株形。在栽培中要加強對開花枝的更新。實踐證明,超過5年的老枝,著花量就較少了,而且花芽上移,影響觀賞,故應及時更新。
主要價值
藥用:樹皮可入藥,有清熱解毒,活血行氣,消腫止痛之功效,可治產后血氣痛、療瘡腫毒、喉痹;花可治風濕筋骨痛。紫荊木:苦,平?;钛?,通淋。 用于痛經,瘀血腹痛,淋證。紫荊花:清熱涼血,祛風解毒。用于風濕筋骨痛,鼻中疳瘡。紫荊果:用于咳嗽,孕婦心痛。

經濟:木材紋理直,結構細,可供家具、建筑等用。
園林:紫荊宜栽庭院、草坪、巖石及建筑物前,用于小區的園林綠化,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。
植物文化
紫荊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,一直是家庭和美、骨肉情深的象征。晉代文人陸機有詩云:“三荊歡同株,四鳥悲異林。”后來逐漸演化為兄弟分而復合的故事。
南朝吳鈞的《續齊諧記》有這么一個典故:傳說南朝時,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、田廣三人分家,當別的財產都已分置妥當時,最后才發現院子里還有一株枝葉扶疏、花團錦簇的紫荊花樹不好處理。當晚,兄弟三人商量將這株紫荊花樹截為三段,每人分一段。第二天清早,兄弟三人前去砍樹時發現,這株紫荊花樹枝葉已全部枯萎,花朵也全部凋落。田真見此狀不禁對兩個兄弟感嘆道:“人不如木也”。后來,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來,并和睦相處。那株紫荊花樹好象頗通人性,也隨之又恢復了生機,且生長得花繁葉茂。